寻“味”中国年丨“三缕”跨过山海的“福”味

liukang202412小时前718吃瓜462
新华社福州1月26日电(记者周义)都说福建福分多,一路山海一路歌。新春将至,八闽大地的火热年味,正是“山福建”与“海福建”一起烘托出的诱人底色。
榜首缕“年味”充满在香馥馥的美食里。
福建莆田传统美食“白粿”。新华社发
一款米制品——“粿”,好像繁星装点在福建各地的餐桌之上。发粿,涵义发财;甜粿,代表甜美满意;菜粿,预示着好彩头……流行于闽南、闽东、闽北的“粿”,到了闽西客家,摇身变成了“粄”,捆粄的细腻、萝卜粄的鲜美,甜咸交织,软糯与耐性并存,满意了味蕾的一切幻想。
这份共同的饮食文明,来自华夏先祖。一千多年前,他们跋山涉水,在这片福泽之地落地生根,也将华夏的饮食风俗与风土人情同时带入。历经代代更迭,“粿”与“粄”虽在做法与称号上有所差异,但其背面的头绪清晰可见,好像一条无形的枢纽,连接着曩昔与现在。
这是佛跳墙。新华社发(张国俊 摄)
山林育有山珍,湛蓝潜有海味,山海间也有不同的年味。在福州,佛跳墙是年夜饭桌上镇得住场的硬菜,鲍鱼、海参、花胶等山珍海味“入一罐融百味”;厦门的同安封肉,酱香浓郁,光润酥烂,春节时摆上桌,标志着红红火火;三明上板鸭和鱼生,宁德摆大黄鱼宴,南平有熏鹅和冬笋……
流光溢彩的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明街区。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
第二缕“年味”藏在火热的街头巷尾中。
福州三坊七巷,“福”字灯笼缀满树梢;手持赤色油纸伞的游人散步街巷;货郎推着车沿街呼喊,了解的叫卖声在青砖黛瓦间回旋;头戴“三条簪”的女子,在人山人海的阛阓间络绎来往,夸姣的祝愿与涵义盈盈发间。
泉州西街,文创花灯,交相辉映,南音的美丽旋律模糊响起,簪花的女孩随处可见,恰似穿越千年的灿烂芳华。
漳州古城,红砖骑楼间锣鼓喧天、热火朝天,木偶戏在舞台上光影交织,藏在欢声笑语里的年味扑面而来。
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明街区,两名小朋友在购买彩灯。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
第三缕“年味”升腾在“热辣滚烫”的风俗里。
从滨海到山区,各有各的“玩法”,目不暇接的特征风俗让不少人仰慕:
泉州晋江“烧塔仔”,摆百米长桌宴,亲朋好友和街坊邻里围桌长谈;漳州的踩街队、高跷队、秧歌队,各种扮演部队声势赫赫地络绎在街头巷尾,锣鼓喧天;厦门火把节“油炬走境”的部队弯曲如龙,局面壮丽;在莆田,我们穿红衣做红团,千年傩舞、冲花、摆棕轿等连续演出,火热特殊……
海边城市的火热,山城也有。闽西龙岩,保留着悠远流长的舞龙风俗。按他们的话讲,闽西人爱龙的程度,体现在舞龙的长度。每当春节,龙岩人便举起数百节的大龙,腾挪崎岖在街巷郊野间。不少村庄会敲起锣鼓、吹起唢呐,挨家挨户送祝愿,以此请求风调雨顺、人丁兴旺。
被“点亮”的龙岩连城“下江龙”到每家每户门前祝愿。新华社发(刘艳晖 摄)
闽北南平,在龙鱼戏的发源地武夷山市五夫镇,精美的鱼灯或上下动摇,或左右摇摆,起、跃、冲、潜等动作令人目不暇接,拍手叫绝,迎春的高兴此时此刻任意播撒。
不管在八闽大地何处,年味总说不完、聊不行,它是文明的传承、亲情的凝集、年代的印记,也是人世最美最醇的烟火气。
对闽人而言,年味总能跨过山海地舆的隔绝,在新的一年里持续开放,生生不息。
告发/反应

相关文章

跨过窘境迎期望 乒坛2020不寻常

本文转自【人民网-体育频道】;2020年的乒坛,极端不普通,出人意料的疫情,打乱了一切乒乓人的方案。世乒赛三次延期、东京奥运会推延至2021年,本应热情满满的大赛年,被意外地按下暂停键。但乒乓人并未被...

友情链接: